1次了解:無性婚姻的法律出路與案例分享

Last Updated on 15 9 月, 2025 by sharkseo

撰文:邱竑錡律師


隨著婚姻觀念的多元化與社會壓力的增長,「無性婚姻」逐漸成為許多婚姻關係中的伴侶共同面臨的現實議題。性生活雖不是婚姻的全部,但對許多人而言,卻是維繫親密感與情感連結的重要基礎。當「沒有性生活的婚姻」持續存在,夫妻或伴侶可能感受到孤單、挫折甚至被忽視。這時,許多人會產生疑問:沒有性生活是否構成婚姻破裂?無性生活可以離婚嗎?若真的走到離婚,法律上是否能獲得保障?本文將以法律觀點、實務案例與專業建議,深入探討「無性婚姻」的困境與出路。

什麼是「無性婚姻」?

在心理學與社會觀點中,無性婚姻通常被定義為夫妻之間超過半年甚至一年以上,幾乎沒有性生活的情況。有研究者提出,若一年內性行為少於十次,甚至每月不足一次,便可能被視為「無性夫妻」。
對一些人來說,性生活並不是婚姻的核心,他們可能依靠陪伴與生活默契來維繫感情。然而,對於另一方而言,沒有性生活的婚姻卻可能帶來強烈的挫折感與孤獨感,進而影響夫妻關係的品質。

👉 點我看:如何聲請保護令

無性婚姻在法律上的定位

在我國法律中,「無性生活」並不是《民法》明文列舉的離婚事由。根據《民法》第1052條第1項,夫妻一方若有重婚、通姦、惡意遺棄、重大虐待等情形,另一方可以訴請離婚。然而,條文並未直接提及「無性婚姻」。
那麼,無性生活的婚姻可以離婚嗎?答案是:視情況而定。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範,但實務上,法院會從「夫妻感情是否已經破裂」的角度出發。如果夫妻因為長期一年沒有性生活,導致雙方疏遠,甚至分居或產生外遇,法院可能會認定婚姻關係已經難以維持,進而判准離婚。
實務上,家事法庭並不會僅僅因為「無性生活」就支持離婚,而是會審酌整體情況。例如,是否真的因為性生活的缺乏導致感情破裂?雙方是否已經失去共同生活的意願?是否存在其他婚姻失能的事實?換句話說,「沒有性生活的婚姻」本身並不是唯一理由,但它可能成為法院判斷婚姻破裂的重要證據。

無性婚姻能維持多久?常見的爭議

在無性婚姻中,不同夫妻或伴侶對於「能否忍受」的標準差異極大。對某些人來說,一年沒有性生活可能只是生活階段的過渡期,並不會影響感情基礎。但對另一方而言,長期缺乏親密互動卻可能被解讀為冷漠或拒絕。這種落差往往會造成雙方嚴重的誤解與矛盾。
常見的爭議點包括:一方認為缺乏性生活是因為壓力或健康問題,只要時間與環境改善,就能恢復或不影響婚姻生活;另一方則認為無性婚姻就等於婚姻失能,感情逐漸被掏空。當這樣的矛盾持續累積時,常見的結果是夫妻分居,甚至有人因為無法忍受而發生外遇。長期下來,無性夫妻往往陷入冷暴力,最終感情難以修復。

👉 點我看:離婚律師推薦名單    👉 點我看:離婚勝訴案例     👉 點我看:離婚協商成功案例

無性婚姻:法院的實務案例

實務上曾有法院判決認定長年無性生活的情況屬於《民法》第1052條第2項所稱難以維繫婚姻的「重大事由」。例如,台中地方法院一件判決(110年度婚字第57號)中,夫妻結婚七年都沒有性行為,丈夫因此在社會場合遭嘲笑,此情形長年累月都無法改善,另一方也沒有尋求解決之道的積極作為,法院認為雙方感情已經無法維繫,判准離婚。
但也有案例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駁回。例如,若僅僅主張「一年沒有性生活」,卻無法提出溝通紀錄、醫療證明或分居事實,法院通常不會僅憑一方說法就認定感情破裂。這顯示出,是否成立離婚訴訟,仍高度依賴具體證據與法院的自由心證。
此外,若夫妻雙方達成共識,也能透過協議離婚來避免訴訟的耗時與對立。

面對無性婚姻,可以向律師諮詢什麼?

當事人若陷入無性婚姻,不確定是否構成法律上的離婚事由,可以先諮詢律師,讓專業人士評估狀況。律師通常會協助當事人釐清以下幾點:
💡是否構成「重大事由」:長期沒有性生活是否已導致感情破裂,是否非自己責任所致。

💡證據如何準備:包含對話紀錄、醫療證明、分居證明,甚至第三人證言,這些都可能成為訴訟中的關鍵。

💡協議離婚或訴訟離婚的差異:協議離婚快速簡單,但需雙方同意;若一方不同意,則必須走訴訟程序,由法院判決是否准許離婚。

無性婚姻
如何面對與選擇?

綜合來看,無性婚姻是一個結合心理、情感與法律的複雜議題。對於部分的人來說,缺乏性生活不一定等於沒有愛情,但也不排除若這樣的狀況持續多年,在沒有充分溝通彼此需求、相互理解的情況下,雙方感情可能會逐漸惡化。從法律觀點而言,雖然無性生活不是直接的離婚事由,但若因此導致夫妻感情破裂,法院仍可能判准離婚。
因此,建議夫妻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,應先嘗試透過溝通、婚姻諮商或心理治療尋找解決方式。如果最終仍無法改善,再考慮法律途徑。專業律師能幫助你評估是否符合訴訟條件,並指導如何蒐集有效證據,以保障自身權益。
法巢擁有經驗豐富的律師團隊,提供最適合的法律建議和規劃。若有任何困擾,歡迎加法巢LINE好友,立即預約免費諮詢,讓專業律師替你解惑!

👉想了解更多關於監護權的知識,歡迎點擊2025爭取監護權懶人包,打監護權官司必看15大重點!了解更多。